看完胡塞尼(Hosseini)的《追风筝的人》有段时间了。作者在阿富汗童年经历的故事,如同淡淡的中国山水田园画,没有浓妆的情节,但给人以淡抹的留恋。把读者带入了作者本人快乐的童年和宁静平和的乡土生活。当童年不再,家园亦沧桑变化,人们都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奋不顾身。与此同时有些东西却愈行愈远。这些美好的东西,如我们一直住追的、天上的风筝,有一段的距离。
追风筝是阿富汗王国时期(二战后)、流行于乡土里、儿童间的游戏。孩子们竞相放飞自己的风筝,看谁的风筝飞的最高,谁的坚持到最后。主人公阿米尔和家仆的儿子哈桑一直是一对出色的搭档。阿米尔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而哈桑则是追风筝的高手。这对搭档总能在孩子群中脱颖而出,抱着巨大漂亮的风筝,凯旋而回。
阿米尔性格有点怯懦,而同龄的哈桑总是在阿米尔困难时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小少爷”。作为玩伴的哈桑和仆人的哈桑爸爸,给这位小少爷带来了若干若干的乐趣,用自己的忠诚和各种有趣的事物,伴随着阿米尔的成长。让这位从小失去母亲的少年不觉得孤独。此时的阿富汗,展示着一个古老国家的、朴素的田园生活。家事,国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阿米尔写作很好,梦想着成为作家。在他的内心里,他就不应该和哈桑成为一个阶层的人。随着阿米尔的成长,他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写作。主人的儿子和仆人的儿子总有各自的宿命:一个萌发出追逐人生梦想的念头,另一个则安于自己的仆人身份。身份的差距,使渐已长大的他们不得不面临一种无法摆脱的距离。各自还在追逐,但不再是风筝。哈桑还是拼命想围着自己的小少爷,时时为阿米尔着想;而阿米尔内心里却想逃避这种无法解决的命运差距。于是阿米尔显示出了一些或多或少逃避哈桑的想法。加之阿米尔父亲对着这个仆人的儿子,有着亲生儿子的爱意。阿米尔显示出一些醋意。孩子时代固有的小缺点、身份的差距和梦想的意识,使得两个本来互相快乐的小伙伴,渐行渐远。以至于一次阿米尔设计,污蔑哈桑偷窃自己的生日礼物,彻底地使哈桑父子离开了服务多年的主人家,但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阿米尔父亲苦心的劝留,还是无法阻止他们的去意。
美丽的阿富汗也经受着苏联入侵的战乱和随之的塔利班极端禁欲主义带来的萧瑟。那个有着田园风光的家园早已远去。富裕的庄园都已破烂不堪。依赖父亲的身份和积蓄,阿米尔父子两人历经种种困难,来到了美国。父子俩从难民身份,重新开始了新生活。风光不在,生活艰难。
然而父子相依为命,而且有一群在异乡的阿富汗同胞互相支持。阿米尔坚持学习,最终获得英语语言学的学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职业,至少这是阿富汗同胞们的骄傲。他还认识一个前阿富汗将军的漂亮女儿。同时天涯沦落人,这位前将军并没有强调自己较为富裕的生活,反而喜欢这位年轻、才华的年轻人。在阿米尔父亲患癌症去世前,两个年轻人喜结连理。
“美国梦”本应该这样继续下去,平淡而幸福。
峰回路转,阿米尔偏偏在这时候听说了哈桑还活着的消息。童年的快乐从内心被遗忘的角落涌上来,随之而来的是对哈桑的内疚感,尤其得知哈桑是父亲私生子后。良心,让这个小有成就的年轻人,不怕塔利班极端统治,执意从美国回到落后、还有生命危险的阿富汗,寻找给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的小伙伴兼兄弟。
这个曾经追逐风筝的年轻人,在成年后拾起往日的勇敢,开始了新的追逐。阿米尔在阿富汗冒着生命危险,打听到哈桑的下落。故人已去,但哈桑的儿子还在。从别人的讲述中,阿米尔了解了哈桑在他们去美国以后的种种的磨难和对主人的忠诚。阿米尔坚定地设法把哈桑的儿子带回到美国。对哈桑的歉意,遂在后代身上弥补。
该书中文版在亚马逊中国畅销书保持了很长的记录。全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大部分人如此评价它的内涵:救赎。或说,阿米尔战胜了自己,救赎了自己;又有人升华到人一生中的多少错事,慨叹是不是真有机会去救赎;或者比较阿米尔和哈桑,谁更高尚。
与其说,这是救赎,不如说这是人到成年后,返身追逐那些人性里美、单纯而朴素一面。我不相信,这些救赎的背后是一种被动于良心的行为;我更相信,这是阿米尔,那个曾经追逐风筝、并凯旋而回的少年,得到梦想生活后,返身那些美的东西。
快乐的童年将会在哈桑儿子身上得以重现和保证。可阿富汗家园始终遭受一波又一波的苦难,非一人之力可力挽狂澜。不管如何,正如译者所说:“风筝象征的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人生里有若干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即便我们成年了,还是要去勇敢地追逐他们。 在一生里,快乐地去追逐那些美好的东西。